近日,中国地质学会永定河下游地区自然资源监测技术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召开管委会。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运行成效,系统谋划了2026年度重点工作,并就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年来,创新基地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创新基地在完成揭牌并成功举办首次学术年会后,迅速出台了《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发布了首批开放基金申报指南,吸引了内外部6支团队的优质科研力量。创新基地通过不断释放科研活力,一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7篇(SCI 9篇、中文核心5篇、科普文章3篇),成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现了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立足周年新起点,会议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旨在推动基地运行实现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一是强化过程管理,保障课题质量。重点监督6项开放课题执行进度,确保研究计划按期保质完成,并据此编制年度进展报告,形成闭环管理。二是激发内部活力,促进交叉融合。基地将系统融合廊坊中心学术沙龙等活动,搭建常态化内部交流平台,着力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孕育创新增长点。三是谋划长远发展,滚动发布指南。酝酿启动2026年度开放课题的阶梯式考核评估与第二批项目指南编制工作,保持科研任务的延续性与前瞻性。四是优化运行机制,明确权责分工,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细化基地管理委员会成员职责,优化日常运行管理流程,确保各项决策落实到位。五是深化开放协作,探索联合攻关。基地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共建单位的协作联动,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成果产出机制,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