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辽西群山,包德军俯身敲击岩层,碎屑飞溅中露出新鲜的断面。“看这里,褐铁矿化是重要的蚀变标志。”他手中的地质锤精准有力。身后,张杨和余保忠凝神记录,笔记本上已画满地质剖面草图——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丰宁项目召都巴课题最寻常的一幕,却见证着数名工勤岗职工向技术骨干的悄然蜕变。
2025年,当辽阳基地首次以主体身份承担召都巴1:5万矿产调查项目时,技术人才短缺如同辽西的贫瘠土地。技术负责包德军——这位拥有18年工作经验的正高级工程师,面对团队中张杨、余保忠等虽有矿产普查与资源勘查专业背景却长期从事工勤工作的“科班生”,毅然开启了一场“帮带计划”。
破茧:从“守院人”到地质调查员的跨越
项目出队前,包德军铺开地质图:“我们缺人手,但更缺能冲锋的技术员。”他目光扫过张杨和余保忠,“你俩专业底子在,缺的是实战历练。”自此,“师带徒”的齿轮开始转动。
野外教学从握锤开始。“手腕发力要稳,敲击角度决定露头质量。”包德军手把手纠正动作。在1:5万路线地质填图中,他设计“三步教学法”:首日全程示范操作,次日让二人主导而他仅关键处提示,第三日彻底放手。张杨回忆:“第一次整理地质路线时手都在抖,但包工的那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错了我担着’给了底气。”
夜晚的营区常亮灯至深夜。余保忠摊开当天采集的岩石标本,包德军对照区域地质资料逐项解析:“这片橄榄玄武岩柱的形成,是岩浆就位时冷缩形成的柱状节理,是古火山通道的标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成了二人技术提升的密码本。
砺剑:水火交融的实战课堂
水系沉积物测量成为首块试金石。面对数百个采样点,包德军严把“三关”:采样点位误差不超过5m,样品重量精确到克级,记录卡信息零错误。张杨在雨中护住样品袋,浑身泥泞却笑道:“现在闭眼都能摸出石英脉的采样层位。”最终他们小组样品合格率达100%,进度比其他组也更快。
剖面测量更见真章。在1:5000剖面线上,余保忠起初连地层界线都划不准。包德军搬来“现场解剖教学”:逐层讲解岩石组合、矿物共生组合、重要的矿化蚀变信息。在关键的1:5000实测剖面工作中,余保忠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娴熟,进步肉眼可见。当他能够独立、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整条路线的观察、描述、记录和图件绘制,并且其成果一次性通过项目内审时,项目组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这小子,出师了!”
成锋:薪火点亮辽西群山
师徒三人的火炬点燃了整个团队。他们的成长不仅体现在个人能力上,更带动了项目组整体水平的提升。每晚的路线总结会,张杨凭借扎实细致的作风,其整理的“野外路线小结”因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原始资料详实,成为项目组每晚分享会的“标杆样本”,大家争相学习借鉴;而余保忠在野外实践中总结出的技巧方法,也被其他小组吸收应用,使得整个项目组的剖面测量和地质填图进度明显加快。“从跟跑到领跑,他们只用了3个月。”项目负责人感慨。
召都巴课题的崇山峻岭间,包德军带着弟子攀陡崖、穿密林。当张杨首次根据岩层分布圈出矿化带,当余保忠通过微地貌判定断层,地质锤敲击岩石的清响,恰似技艺传承的铿锵节拍。“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经验,更是‘三光荣’精神的接棒人。”包德军望着两位弟子,满眼欣慰。
在辽阳基地转型攻坚的征程上,这组亦师亦友的师徒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传帮带”的深意——当包德军把磨亮的地质锤交到张杨手中,当余保忠在剖面图上落下自信的笔触,一种比矿脉更珍贵的传承,已在辽西大地深深扎根